《 台灣在地的傳統古早味.蕃茄 》 台灣在地的傳統古早味~蕃茄 在閩南語之中有【蕃】的字眼,例如【蕃仔火】就是火柴,此時【蕃】字代表的就是外來物,所以像蕃茄、蕃石榴等都是外來的水果,當然【蕃】也有輕視的成份存在,當年閩南人稱呼台灣的原住民為【蕃仔】就是最好的例子。蕃茄英文的原名,源自於墨西哥貝拉庫魯司建立文明的阿斯底加人。英文為 Tomato,法文為 Tomate,西班牙文及葡萄牙文都是 Tomate,義大利文為 Pomidoro,意思為黃金蘋果。中文叫蕃茄,在一六五五年由中國傳入日本時稱唐柿、唐茄子,之後叫紅茄子,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,有些地方仍保留這個名稱。 就目前的說法,蕃茄的原產地以祕魯最有力。即使到了今天,在祕魯、厄瓜多爾、哥倫比亞等地,在安地列斯山脈,都可以找到野生種的蕃茄,也有將野生種栽培之後拿到市場上賣的蕃茄。但是在十六世紀之前,印加帝國的遺物中,找不到關於蕃茄的記載。不過在墨西哥的貝拉庫魯司地區,從野生到栽種的蕃茄種類繁多,應有盡有。由這點來推測,可能是野生種的由祕魯傳到墨西哥,阿斯底加人栽培,然後在大航海時代傳到歐洲,再傳到全世界。 在歐洲有關蕃茄的最早記載,是在一五五四年義大利所出版的新植物誌,其中載有蕃茄的圖形,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蕃茄圖樣。在當時蕃茄的味道並不怎麼受到歐洲人歡迎,如同青椒、辣椒一樣,蕃茄被當作觀賞植物。但是這種情到了十六世紀末便已有所改觀,南歐的西班牙、葡萄牙將蕃茄應用到料理中,此時大家吃蕃茄的情形迅速蔓延。十八世紀初,義大利成為歐洲的蕃茄最大生產國。十八世紀中葉,英國也開始栽種蕃茄,當作醬汁來使用,後來也用蕃茄來入菜。 美國的文獻記載,第三屆總統傑佛遜任內,也就是一七八一年,已經有栽種蕃茄的紀錄,但是正式的栽培應該是一八三O年左右的事,比歐洲晚了兩百多年。在蕃茄還不是很受歡迎時,根據記載,在一八二O年,曾有個勇氣可嘉的美國人羅勃特.強森,為了向大眾證明,在眾目睽睽之下吃下蕃茄,以證實蕃茄無毒。從一八三O年開始,蕃茄正式進入栽培階段,同時積極改良品種大量生產,美國竄升為全球最大的蕃茄生產國。蕃茄究竟是蔬菜還是水果,經常引起爭議,美國聯邦法院曾對此做出判決,判定蕃茄是蔬菜,原因是蕃茄常被拿來做菜,而一般人不會將水果拿來做菜。 走遍了台灣各地,遇到一些很特殊的蕃茄吃法,平常吃蕃茄時沾著酸梅粉,甘草粉,或者將小蕃茄當中切開,夾入一小片蜜餞,也是很流行的吃法,總能獲得大人小孩的歡迎,這些吃法大概一般人都知道。但是有一種台南地區特有的吃法,是用糖,薑,醬油混合製成的醬汁,就不是人人知道的。因為麻吉的老家是在台南,小時候在台南的水果攤上曾經吃過,味道非常特別,成年之後,曾經在家中嘗試找出原來的古早味。這個醬汁搭配蕃茄的酸味,更能勾起人們特殊的感受。在此誠懇與您分享這種台灣最在地的口味~富有 [ 台南風味 ] 的蕃茄吃法。@材料:一份糖,一份醬油,一份水,1 / 6份薑泥。@做法:先將水放入鍋中煮沸,待水滾後轉小火,放入上述材料,待醬汁滾沸後放涼備用。@吃法:依人數不同,將冰鎮後紅綠各半的大蕃茄數顆,每顆切成約六至八瓣,裝盤後上桌,用上述薑汁醬油沾食即可。@備註:這種吃法所挑選的蕃茄,不宜挑太紅色的蕃茄,帶點酸味 [ 紅綠相間的蕃茄 ] 會更好吃。 目前少見有人這麼嚐試,或許您在試過之後也會愛上這種吃法。由於口味特殊,是一種非常值得大家嘗試,屬於台灣在地的傳統古早味。 * * *